时间:2024-12-27 14:20:28
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小学数学阅读障碍的表现、成因,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通过分析学生在数学阅读中常见的理解困难、信息提取失误等问题,挖掘其背后的认知因素、教育环境因素等。进而从优化教材呈现、改进教学方法、加强阅读训练以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构建教学策略体系,以帮助小学数学教师更好地识别和应对学生的数学阅读障碍,提升数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数学阅读障碍的表现
文字理解困难
在数学题目中,对于一些描述性的文字难以准确把握其含义。例如,在 “小明有 5 颗糖,小红比小明多 3 颗,问小红有几颗糖” 这样简单的题目中,部分学生可能不能理解 “比…… 多” 的数学关系表述,导致无法正确解题。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这些常用数学术语的语义理解存在偏差,或者缺乏将文字信息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能力。
对于较长、较复杂的文字叙述题,学生容易迷失在信息中。如 “学校组织三年级学生去参观科技馆,一辆大巴车能坐 45 人,三年级共有 180 名学生,已经坐满了 3 辆大巴车,问还剩下多少学生没有上车?” 这类题目涉及多个数据和步骤,有阅读障碍的学生往往不能理清思路,不知道先从哪里入手分析问题。
符号认读与理解偏差
对数学符号的认读不准确。例如,将 “÷” 看成 “+”,把 “×” 误认作 “-”,这种符号认读错误会直接导致计算结果错误。而且,即使符号认读正确,对其代表的数学意义理解也可能存在问题。比如对于 “=” 号,有些学生只是机械地认为是得出结果的标志,而不理解其表示左右两边数量相等的关系本质,在解决如 “3+( )= 5” 这样的填空题时就会遇到困难。
在含有多种符号的复杂式子中,学生难以把握符号之间的运算顺序。如 “2×(3 + 4)÷2”,他们可能不清楚先算括号内的加法,再依次进行乘法和除法运算,而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随意计算。
图表阅读障碍
对于简单的统计图表,如柱状图、折线图,学生不能正确解读图表所传达的信息。例如,在一个表示某班级学生身高分布的柱状图中,学生可能无法从柱子的高度对比中看出不同身高段的学生人数差异,不能将图表中的数据与实际数学问题联系起来,如计算某身高段学生占全班人数的比例等。
在更复杂的图表,如包含多个数据系列的复式折线图或含有图形与数据结合的图表中,学生更是不知所措。比如在一个对比两个城市不同月份气温变化的复式折线图中,学生很难理解两条折线分别代表的城市以及如何根据图表数据进行温差计算等数学操作。
二、小学数学阅读障碍的成因
学生自身认知发展特点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在数学阅读中,需要将抽象的文字、符号等信息转化为数学概念和关系,这对他们来说具有一定难度。例如,在学习几何图形面积计算时,对于公式 “长方形面积 = 长 × 宽”,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为什么长和宽相乘就能得到面积,因为这涉及到抽象的空间概念和数量关系的构建。
注意力不集中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小学生的注意力稳定性较差,在阅读数学题目时容易被无关信息干扰,或者不能持续专注于较长的文字叙述和复杂的数学信息处理。比如在做一道应用题时,旁边同学的一个小动作或者教室里的一点声响都可能使他们分心,从而忘记刚刚读到的关键信息。
数学学科特点
数学语言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精确性。与日常语言相比,数学术语、符号和公式都有其特定的、严格的定义和含义。例如 “质数”“合数”“因数”“倍数” 等概念,学生需要准确理解其内涵和外延,否则在阅读相关数学问题时就会产生困惑。而且数学中的逻辑关系也很复杂,如 “如果…… 那么……”“因为…… 所以……” 等逻辑连接词在数学推理和问题解决中有着特定的用法,学生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就难以构建正确的解题思路。
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强,前后知识关联紧密。如果学生在前期的基础知识学习中有漏洞,那么在后续的阅读学习中就会遇到障碍。例如,在学习分数运算时,如果对分数的基本概念、通分约分等知识掌握不牢固,那么在阅读涉及分数复杂运算的题目时就无法进行正确的计算和分析。
教学与家庭环境因素
在教学方面,部分教师过于注重计算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课堂上留给学生阅读数学教材、理解数学问题的时间较少,往往是教师直接讲解题目,学生缺乏自主阅读和思考的机会。例如,在讲解应用题时,教师可能直接读题后就开始分析解题步骤,没有引导学生自己去理解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
家庭环境中,如果家长没有重视孩子早期的数学启蒙教育,或者在辅导孩子数学作业时方法不当,也可能影响孩子数学阅读能力的发展。比如有些家长只是简单地告诉孩子答案,而没有引导孩子去理解题目背后的数学原理,导致孩子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学数学阅读障碍的教学策略
优化教材呈现方式
教材编写者可以在教材中增加更多的实例和插图,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和问题。例如,在讲解 “分数的初步认识” 时,可以绘制一个将圆形蛋糕平均分成几份的插图,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分数所表示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同时,在文字叙述上,可以采用更通俗易懂、贴近学生生活的语言。比如将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 改为 “把一个东西,比如一个苹果或者一块蛋糕,平均分成好几份,其中的一份或者几份就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对于数学符号和公式的介绍,可以增加其演变过程的展示。例如,在介绍 “+” 号的由来和意义时,可以讲述古代人们用简单的记号表示相加的过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符号的本质。并且在教材中设置一些符号与文字相互转换的练习,如让学生将 “3 加 5 等于 8” 用数学符号表示,同时将 “4×6 = 24” 用文字叙述出来,加强学生对符号和文字的转换能力。
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教师在课堂上要增加学生自主阅读数学教材和题目的时间,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可以采用提问引导的方式,如在学生阅读一道应用题后,教师提问 “题目中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要求的是什么问题?” 等,帮助学生学会提取关键信息。例如,在 “小明和小红一起去买文具,小明带了 10 元钱,小红带的钱比小明多 5 元,他们一共带了多少钱?” 这道题中,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小明带的钱数、小红与小明钱数的关系以及问题是求两人共带的钱数。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数学阅读的心得和解题思路。比如在学习数学图形的特征时,让小组学生共同阅读教材中关于三角形、四边形等图形的内容,然后讨论各自对图形边、角特征的理解,互相补充和纠正。教师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进行巡视和指导,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
加强数学阅读专项训练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专门的数学阅读材料,如数学故事书、数学科普读物等,让学生在课外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好阅读笔记,记录下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以及新学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例如,学生在阅读一本关于数学历史的故事书时,记录下古代数学家计算圆周率的方法以及自己对这些方法的疑问,然后在课堂上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
在课堂上开展数学阅读竞赛活动,如限时阅读数学题目并回答相关问题,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比如给出一组数学应用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读完并写出解题思路和答案,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自我监控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提问,在阅读数学题目时,让学生自己问自己 “我理解这个题目了吗?”“我需要用到哪些数学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 等。例如,在面对一道复杂的数学综合题时,学生通过自我提问,明确自己的解题方向,如先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再确定需要运用的数学公式或定理。
培养学生的错题反思能力,让学生建立错题本,将自己做错的数学题目整理到错题本上,并分析做错的原因。是因为阅读不仔细,还是对某个数学概念理解错误,或者是计算失误等。通过错题反思,学生能够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己的数学阅读和解题能力。例如,学生在错题本上记录 “在计算 3.5×(2 + 3) 时,我先算了乘法再算加法,错误原因是没有掌握运算顺序,以后要认真阅读题目中的运算符号和括号”。
通过对小学数学阅读障碍的全面诊断和针对性教学策略的实施,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克服数学阅读困难,提高数学学习成绩和数学素养,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其他网络渠道,仅供欣赏,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如有涉及到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email:qsllxy@163.com),我们核实后会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