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1-19 14:27:34
采访背景:当 SCI 期刊投稿后收到返修通知,科研人员迎来了新的挑战 ——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返修任务。我们就此采访了几位经历过返修过程的研究者,听听他们的故事和建议。
采访对象:
王博士,化学专业,有多篇 SCI 一作论文,多次经历返修。
赵研究员,环境科学领域专家,指导团队完成大量 SCI 论文返修工作。
采访内容:
记者:王博士,您收到 SCI 期刊的返修通知时,心情是怎样的?
王博士: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论文没有被直接拒稿,还有修改的机会;紧张的是不知道修改的难度有多大,能不能达到审稿人的要求。我记得有一次收到返修通知,心跳都加快了,那种感觉就像是要迎接一场大考,而且限时完成。据调查,大约 70% 的作者在收到返修通知时,心情都比较复杂,既期待又忐忑。
记者:一般期刊给的返修时间是多久呢?够不够用?
王博士:通常是 2 - 3 周,少数情况下会延长到 1 个月。时间还是挺紧张的,尤其是涉及到补充实验数据的时候。我上次的一篇论文,审稿人要求补充两组新实验,那两周时间里,几乎每天都泡在实验室,从早忙到晚,就为了按时交上修改稿。像一些复杂的生物医学研究,可能需要更多时间来处理数据和完善分析,如果期刊只给 2 周,真的压力巨大,据统计,约 40% 的作者表示曾因返修时间紧张而倍感压力。
记者:在返修过程中,您觉得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王博士:理解审稿人的意图并准确回应他们的意见。有时候审稿人的评论比较简洁,需要反复琢磨才能明白他们到底想要什么。比如有一次,审稿人只写了一句 “实验方法描述不够清晰”,我就得把整个实验流程重新梳理,细化每一个步骤,还得对照参考文献,确保表述的规范性,这很耗费精力。
记者:赵研究员,从您指导团队的经验来看,如何才能高效地完成返修任务?
赵研究员:首先,要对审稿人的意见进行分类整理,哪些是关键问题需要重点解决,哪些是小的修改建议可以快速处理。然后,制定详细的返修计划,分配好时间。例如,如果审稿人要求修改数据分析方法,那就要安排专业的统计人员参与,预估好所需时间。据我所知,有团队采用项目管理软件来跟踪返修进度,效率提高了 30% 左右。
记者:对于返修过程中的实验补充,您有什么建议?
赵研究员:如果需要补充实验,要确保实验设计合理,与原研究紧密相关。并且要注意实验条件的一致性,不能前后矛盾。我见过有的作者在补充实验时,忽略了控制变量,导致数据不可靠,又得重新返工。还有,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一定要严谨,新的数据要能有力地支持论文的论点。
记者:王博士,您在返修时,有没有和审稿人沟通的经验?沟通效果如何?
王博士:有啊,当遇到不太明确的审稿意见时,我会通过编辑向审稿人发邮件询问。有一次,审稿人对一个数据的分析方法有疑问,我详细解释了选择这种方法的原因,并附上相关参考文献,审稿人后来认可了我的解释。这种沟通很重要,能避免误解,提高返修的成功率。据统计,积极与审稿人沟通的作者,返修通过的概率比不沟通的高出 25%。
记者:赵研究员,您觉得返修后的论文质量一般会有怎样的提升?
赵研究员:如果认真对待返修,论文质量会有显著提升。不仅在内容上更加完善,逻辑更加严密,而且在写作风格上也会更加成熟。我们团队有篇论文,返修前存在多处论证不充分的地方,经过返修,补充了大量论据,文章的可读性也增强了,后来发表后还得到了同行的好评。有数据表明,经过返修发表的论文,平均引用率比初次投稿就通过的论文高出 10% - 15%。
记者:王博士,对于新手科研人员面对返修任务,您有什么特别的建议?
王博士:新手不要慌,要把返修当成一次学习的机会。多向导师、师兄师姐请教,他们能帮你解读审稿意见,提供一些思路。还有就是要认真阅读期刊的投稿指南,确保修改后的格式规范。我刚读博时遇到返修就手忙脚乱,后来跟着师兄学,慢慢就掌握了技巧。
记者:赵研究员,在您看来,期刊编辑在返修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
赵研究员:编辑起着关键的协调作用。他们会审核返修稿是否满足审稿人的要求,也会在作者和审稿人之间沟通,解决一些矛盾和误解。有时候,编辑还会根据期刊的发展方向,对论文提出一些额外的修改建议,促进论文质量的提升。例如,某期刊编辑发现一篇返修稿虽然满足了审稿人的要求,但主题与期刊近期关注热点契合度不高,便建议作者进一步优化,后来论文发表后反响很好。
记者:最后,您二位对正在经历返修的科研人员有什么想说的吗?
王博士:抓住机会,全力以赴,相信自己一定能把论文修改得更好。
赵研究员:认真对待每一个审稿意见,用严谨的态度完成返修,这是迈向成功发表的关键一步。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其他网络渠道,仅供欣赏,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如有涉及到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email:qsllxy@163.com),我们核实后会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