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期刊家园,学术咨询热线:13973556650
按期刊家园发行地区分类查找

初中古诗传统教学方法能否满足需求?

时间:2024-10-01 12:32:45

初中古诗丰富的文化内涵挖掘


初中古诗恰似一座文化的宝库,各种题材的古诗都承载着深厚且独特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


先看送别诗,它是古人情感表达的一个重要窗口。像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诗中的 “柳” 这一意象,因与 “留” 谐音,在古代送别习俗里,折柳相送意味着对友人的挽留与不舍。这背后体现的是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那种细腻、含蓄而深情的离别文化。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能看到这种文化传统的影子,比如在一些乡村地区,亲人远行时,长辈可能会赠予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物品,以表达牵挂之情。教师在教学中深入解读这一文化元素,能引领学生走进古人的情感世界,深刻体会送别时复杂而深沉的情感,进而领略中国传统文化里人际关系的独特韵味。


思乡诗同样是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明月这一意象在中华文化中常常与思乡紧密相连。从古代文人墨客的众多诗词中可以看出,如张九龄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明月高悬,勾起人们对故乡的无尽思念。这种文化现象的根源在于,古代交通不便,人们一旦离乡,归期难定,明月的普遍性和永恒性成为游子寄托思乡之情的理想载体。通过学习这类古诗,学生能深切感受到故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特殊地位,那是心灵深处永远的归宿,思乡之情是一种深入骨髓、跨越时空的普遍情感。


边塞诗则犹如一幅展现古代军事、边疆文化的壮丽画卷。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诗中生动地描绘了边疆恶劣的自然环境、战争的残酷无情,以及战士们视死如归、保家卫国的英勇豪迈。在教学中,教师若能深入探究古代边疆的地理概念,如西域的范围、玉门关的战略意义等,以及战争背后的历史背景,像唐朝时期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军事关系等,就能让学生深入感受古代军事文化的独特魅力。这在现代社会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比如我们可以从古代战士的爱国精神中汲取力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田园诗则像是一扇通往古代农耕与隐逸文化的大门。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诗中勾勒出田园生活的质朴与宁静,诗人亲自劳作,早出晚归,在田园中寻找心灵的慰藉,表达出对官场的厌倦和对自然的热爱。在现实生活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人开始向往田园生活,这与古代田园诗中所表达的对自然的向往有着相似之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介绍古代农耕社会的生产方式,如男耕女织的家庭劳作模式、传统农具的使用等,以及田园生活所蕴含的理想模式,如自给自足、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价值观,能让学生深入理解中国农耕文化的精髓。


古诗教学与文化传承的有效方法


在初中古诗教学中,要切实达成文化传承的目标,教师需运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背景知识讲解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以杜甫的诗歌教学为例,杜甫身处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一生饱经沧桑。教师深入研究这一时代背景,并详细讲解安史之乱对社会的巨大破坏、人民生活的困苦不堪等内容,这对于学生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涵至关重要。杜甫的诗被称为 “诗史”,他的许多作品如《三吏》《三别》等,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民的悲惨境遇。通过这样的背景知识讲解,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杜甫诗歌中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他的诗歌与当时社会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比较阅读也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选取同一题材但不同诗人的作品进行比较教学。例如,王维和孟浩然都是田园诗的代表诗人。王维的田园诗常常营造出空灵、清幽的意境,他善于用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景色中的细微之处,如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给人一种静谧而深邃的美感;而孟浩然的田园诗则更显质朴、自然,他的诗往往直白地表达田园生活的乐趣,像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充满了生活气息。通过这种比较阅读,学生能够敏锐地发现不同诗人在描绘田园生活时的独特视角和艺术风格,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田园诗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古诗教学中的运用,能够极大地增强文化传承的效果。教师可以巧妙地借助视频、音频资料辅助教学。比如在教授《木兰诗》时,播放动画版的《花木兰》片段,动画以生动的画面展示了木兰代父从军的英勇事迹,包括她在军中的生活、战斗场景等,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故事的情节。同时,播放古乐来配合古诗朗诵,如《渔舟唱晚》等古曲,让学生在悠扬的古乐声中朗诵古诗,既能感受古诗的韵律之美,又能体会古代文化的独特韵味。


基于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学生素养提升


通过初中古诗教学中的文化传承,学生的文化素养在多个方面得到显著提升。


在文化知识的积累上,学生能够获取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他们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如同穿梭于历史的长河,了解到古代的各种习俗,像春节、清明、端午等节日习俗的由来;了解到不同朝代的历史变迁,如汉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盛等;还能知晓古代的地理知识,如诗中提到的山川河流的地理位置;以及哲学思想,如儒家的 “仁爱”、道家的 “无为” 等。例如,在学习古诗词时,学生接触到了中国古代的二十四节气,明白了这些节气与农业生产、人们生活的紧密联系,知道每个节气的特点以及对应的农事活动。


在文化意识方面,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会不断增强。当他们深入挖掘古诗中的文化内涵时,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文明的大门,会惊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种文化意识的提升,会在学生心中种下民族自信心的种子,使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和民族文化。例如,当学生理解了古诗中蕴含的爱国情怀,如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所表达的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后,他们会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而感到自豪。


在文化传承能力方面,学生能够学会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他们可以将在古诗中学到的文化知识、文化价值观传递给身边的人。例如,学生可以在家庭聚会中分享自己所学的古诗知识,组织家庭古诗朗诵活动;在社区文化活动中,积极参与古诗词讲解,向社区居民介绍古诗的魅力,让更多的人领略到中国古诗文化的独特风采。


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古诗教学中,文化传承与理解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研究成果,可以借助 “期刊论文投稿平台”“期刊论文发表”“杂志投稿通道” 与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分享交流。


如需了解和提升关于论文发表和期刊投稿成功率方面的问题,请关注期刊家园,联系在线客服咨询。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其他网络渠道,仅供欣赏,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如有涉及到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email:qsllxy@163.com),我们核实后会立刻删除。

相关期刊